close

中印佛教史.jpg

201907《中印佛教史》之心得

感恩清德法師開了『中印佛教史』的課,連續幾周的上課法喜充滿,整個就陶醉在歷史中,當師兄從後面欲提醒我時間到了時,彷如從定中驚醒,趕緊出去訂了便當〈聽到忘了要訂便當了〉。

同學們熱情的分享水果,蛋糕、茶水與專業的茶道師用心為法師備茶,課後自動分擔了恢復場地與收拾清潔的工作,這樣有溫度的課程實在不是上youtube獨自看影片所能學到的,最後清德法師感動的結語,亦是讓我由衷感受到法師們用心弘揚正法與對佛教徒的知見憂心,那份感動內化的力量是真法喜。這樣的收穫真的是筆墨難形容。

 

『導師曾表示:我所認識的佛法,所授於人的,不一定就夠圓滿、夠理想。因此,我從未存心要教大家學得跟我一樣……佛教只有一個,因適應眾生根性而分多門。我們學佛第一便要《法門無量誓願學》,至於最後從哪一門深入,則需視個人的根基而定。』

不記得從哪裡讀過印順導師的這段話,覺得很受用總記錄在自己的備忘錄裡,透過兩位法師導讀宏觀整個佛教史後,更是感受到佛法博大精深,應時空、人物而緣起,越深入越是謙卑。

 

佛教經典陸續被譯出,總有偏頗無法圓滿之處,導師閱藏整理完整,讓現世學佛人可以清楚明瞭。且不知道不代表沒有,像道生法師闡述的《一闡提也能成佛》一樣。因不被當時的佛教界所接受,而被趕出道場,當涅槃經譯出時才明白佛說眾生皆有佛性,一闡提也能成佛。佛法浩瀚不能自以為是。

 

淨土宗的稱名念佛是曇鑾因居住偏遠山區,為度化當地農民,因此他提倡「易行道」的稱名念佛。而曇鑾研習龍樹提婆的四論,注釋大集經,無不學通內外博學多聞。實不是一佛一咒可成就的。佛法施設易行道,讓根基未成熟前,先舖上一條路,找到自己契機的法門,不能只知其一不知其二,厭娑婆而求生淨土,不知在人間建設淨土。

 

到了明初的佛教都是為人《死》服務,所以太虛大師改革推行的人《生》佛教,活得好才能死的好。

 

歷史上幾次君王的滅佛,有因信奉道教而排除異己,也有因佛教徒的不自愛而起的嚴格整頓佛教而滅佛,僧團的墮落造成國家的損失,佛教徒如不自重自愛,如何寄望佛法興盛。

 

戒律是適應當地風俗文化,隨時空而設立的,戒律是對僧團的規範與儀軌,不變的是要嚴守道德的大戒即根本五戒,佛入滅時說小小戒可捨,如吃飯、穿衣…我們應了解佛制戒的精神點,而不只是重在相上的如不如法,以道德克制情欲,止惡行善淨心修學戒定慧。

 

《法門無量誓願學》,佛法思想遠從印度傳來,了解中印佛教史,諸行無常因緣一直在變,在變的當下不斷的學習,依古先人道增廣見聞覺知。學佛如沒有善知識是很容易走偏的,後學片段的薰法累積而來的實是似懂非懂,經過這次佛教史的薰陶,使片段的記憶能連貫,感恩法師精闢的課程,實是滿滿的法喜,更重要的是許多觀念的釐清,唯有自己具備正見,才能分辨正法。正見具足才能在人間增上修行。

感恩善知識們共同成就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明淇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